注:本文首发于少数派,您可以 前往此处 阅读修订后版本。

千变万化的「#」

当看到「#」时,你会想到什么?

如果你下国际象棋,它可能代表着一局对决的终结1;如果你是程序员,它可能是被 #! 指定的解释器,或是一行注释的开始;如果你刷微博,它可能是当前最热的话题。中文里,「#」通常称为「井字」或「井号」,在日语中称为「番号记号」或「井桁」,英式英语中则通常称之为「hash」。

「#」的大部分名称来源于其形状,含义却随着上下文发生变化。对大部分人而言,与「#」的第一次会面,大概是电话拨号盘角落中那个不起眼的方块。

libra pondo 的千年的漫步

先将时间拨回罗马时期,那时「一磅重」被称为「libra pondo」,其中 libra 意思是尺度或是平衡;pondo 则来自于动词 pendere,表示「称重」。从这两个词根中,「#」得到了它最早的形状与名称。

十四世纪晚期,来源于 libra 的「lb」进入了英语中,同时配上了一条表明缩写的短线「~」,即 ℔。

由于 ℔ 在当时的广泛使用,部分早期印刷机开始把它作为了一个单独的字符进行印刷。

左图是 Isaac Newton 所写下的 ℔ 符号,右图是它出现在 1698 年印刷品中的样子。

左图是 Isaac Newton 所写下的 ℔ 符号,右图是它出现在 1698 年印刷品中的样子。

随着之后的发展,℔ 逐渐演变成了两个不同的形式:

  • 来源于抄写员潦草笔记的「#」
  • 没有短线修饰代表磅的「lb」

而这个符号本身,却则淹没在时间长河中。

与此同时,它的老搭档 pondo 也开始了独自的演变之路。它先以 pund 的形式出现在古英语中,又在现代英语中成为 pound。历经数千年,librapondo,这一对古老的搭档,最终又重新连接在一起。[^在美式英语中,# 被称为 pound sign]

如果不是偶然的经历,也许「#」将一直存在于生活不起眼的角落,默默无闻地行使它最初的功能。

拨号盘一隅

在电话出现的早期,拨号数字利用脉冲拨号(Pulse dialing)进行传输。在这种技术中,每个数字对应一到十次脉冲信号。上世纪40年代末,贝尔实验室发明了一种新的拨号系统。新系统在每个数字被按下的时候,发出一个独特的声音信号,被称为双音多频(Dual-Tone Multi-Frequency)。然而直到1968年,电话上的拨号键还只有 0-9 的按键。

左图,早期使用脉冲拨号的转拨盘式电话;右图,贝尔实验室于 1963 年推出的世界第一台按键电话 WE 1500

左图,早期使用脉冲拨号的转拨盘式电话;右图,贝尔实验室于 1963 年推出的世界第一台按键电话 WE 1500

1968年,为了实现菜单选择等更多功能,贝尔实验室计划在数字 0 按键的两侧添加两个新的按键。在设计拨号盘新样式的过程中,曾诞生过一系列尝试性设计,比如在 0 的两侧分别增加带有五角星与菱形符号的按键。然而这些字符在当时标准的打字机键盘上并不存在,导致记录时会产生障碍。

此时,负责新拨号系统设计的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 Douglas A. Kerr,被任命选择更加合适的符号替代它们。

Douglas A. Kerr

Douglas A. Kerr

Douglas Kerr 曾经担任设计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(ASCII)的委员会负责人。基于过去的工作经验,也考虑到打字机的键盘设计,他与团队最终选择了包含在 ASCII 字符集中的「*」与「#」作为新的按键符号。

这个决定,使得「#」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进入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生活,它也将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人所熟悉。

来「#」聊天吧

1988年,Jarkko Oikarinen 创建 Internet Relay Chat (IRC),这是一个基于文本的即时聊天系统。它被设计用于以组群的形式进行多人聊天,许多人可以加入同一个称为频道(channel)的组群中,频道的名称以「#」开头,用户可以用 /join #channelname 的方式加入某一个频道。

IRC 客户端 HexChat 截图

IRC 客户端 HexChat 截图

2007年,曾经在 Google 和 Uber 担任开发主管的 Chris Messina 在 Twitter 上提议,可以用一个类似的系统来标记网络上感兴趣的主题,并发出了第一条倡议使用「#标签」的推文。然而这一建议并没有立刻得到广泛认可,Twitter 联合创始人 Evan Williams 甚至告诉 Messina,这个概念永远都不会流行。

hashtag

Messina 没有放弃这个概念,他甚至写了一篇 Groups for Twitter; or A Proposal for Twitter Tag hannels 来详细阐释其使用方式。在当年的圣地亚哥大火期间,他联系了在 Twitter 上直播事件的加州居民 Nate Ritter,并建议后者在所有相关推文中带上 #SanDiegoFire 的标签。Twitter 这才逐渐认识到到这是对内容进行分组的有效方式。终于,2009 年 Twitter 官方将标签系统加入搜索工具中。次年,热门话题功能出现,将时下最流行的话题展示在所有用户面前。

2014 年,牛津词典将其作为一个新的条目,添加到当年的更新中:

hashtag n.(on social media web sites and applications) a word or phrase preceded by a hash and used to identify messages relating to a specific topic; (also) the hash symbol itself, when used in this way. 在推特等社交网络媒介中,出现在 # 符号后用来标注主题的词语。

「#」的今天与明天

如今,「#」已经很少用来表示重量,也只有偶然间才在通话时被按下,但它依旧活跃在互联网弄潮儿的指尖。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现在的它,那或许是「主题」。在用 Markdown 写作时,它界定着层级的标题,在文章开头结尾打下标签,以最简洁的方式描述着文章的主题;在媒体上,一个个标签引导着时下最流行的趋势,却也在看不见的地方暗流涌动。相同的标签,连接不同的内容,把彼此独立的信息编织成网,同一个标签下,聚集着相似的人们。那么,是否一切都可以打上标签?标签网络之中,是否也隐藏着我们的未来?

Google Ngram 统计的「#」在 1800-2019 年英文文献中出现的频率

Google Ngram 统计的「#」在 1800-2019 年英文文献中出现的频率

在你眼中,「#」代表什么?

图片来源

https://www.newyorker.com/books/page-turner/the-ancient-roots-of-punctuation

https://www.smashingmagazine.com/2016/01/why-i-moved-from-a-square-to-a-circle-calculator-interface-design/

https://zh.m.wikipedia.org/zh-hans/脉冲拨号

http://dougkerr.net/Pumpkin/AboutAuthor.htm

参考资料


  1.  ↩︎